酱油

穴居方式总结


白癜风怎么治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78461.html

中国的穴居方式种类繁多,但目前我自己只收集到这么些,等有机会收集到更多详细资料再补充。

01

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具有仰韶文化特征,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县、山西运城、甘肃庆阳及陕西等地。

年河南陕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因地坑院分布广泛入选国家住建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河南三门峡地坑院(自绘)

一般为边长10--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的一空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主要分布有豫州地坑院(庙上村)、陕州地坑院(北营村)、曲村地坑院、窑底村地坑院。

图一:陕州地坑院景区位置图

图二:三门峡地坑院分布图

图三:地坑院入口图

图四:曲家村高地地坑院卫星图

图五:豫州地坑院卫星图

山西运城地窨(yin)院(来源于老宁的乡土摄影)

在山西省运城市陆县张店镇,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年)的周家大院,是晋南地区现存少有的具有代表性地窨院(是地坑院的一种叫法),此地坑院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保留有清代风格较为完整的砖木结构门楼,为五院连环的地下建筑群落(目前仅剩两个),五个院子相聚相邻,互相留有通道,不需要到地面上就可以在地下走动往来,同时在遇到危险市可以直接通到野外。(找到平面布局图再补充)

图一:入口区

图二:罗马表盘

图三:滴檐(一般地坑院没有)

图三:西窑避险通道(一般地坑院没有)

甘肃庆阳地坑院(拍摄时间年5月)

庆阳地坑院出入就较为隐蔽,远处望去没有明显标志物,属于“一洞一房”的建造形式,挖深较大,没有换气措施,主体建构形式与其他地方相同。

图一:入口区

图二:入口区下部大门

图三:房间布置

图四:房间

图五:地坑院远景

02

窑洞

陕西榆林姜氏庄园(来源于网页)

姜氏庄园建成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年),用地多达40亩,修了13年,现在已被国务院列为 重点保护文物,素有“西北 豪宅”的美称,由院前、上院、中院、下院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同时有砖、木、石三雕艺术镶嵌其中,具有历史艺术价值。

图一:姜氏庄园分析图

图二:姜氏庄园鸟瞰图

图三:姜氏庄园入口

图四:墙壁装饰

图五:照壁

图六:石鼓

图七:墀头(?不确定)

李家山村(来源于网页)

李家山村位于山西碛口镇*河岸边向南五公里,隐于大山深处。从风水学讲,李家山村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效果(来源于百度百科),村内住户家家叠摞,形成“你家屋顶我家院”的独特景观。

图一:李家山风景画(来自网络)

图二:李家山(来自网络)

图三:李家山(来自网络)

图四:李家山(来自网络)

图五:大同碛对面的塔(中间隔着的是*河)

甘肃窑洞(来源于网页)

图一:窑洞示意图

图二:窑洞示意图

图三:窑洞示意图

一般式窑洞依地形就地势,傍山开挖,但形式上与庆阳地坑院相同,属于“一洞一房”,无独立的通风结构。

四川“蛮子洞”(拍摄于年4月)

图一:入口处

图二:入口处内部

图三:入口处内部

图四:第二层洞口

“蛮子洞”开凿于石壁之上,洞口狭小且隐蔽,部分洞口雕刻细腻,里部空间相对较大,有的同时拥有两个出入口,关于其用途也说法不一,共有三个版本,①穴居、②崖墓、③哨所,三种定论各有其说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mj/6783.html


冀ICP备2021024884号-8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