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

茶痴郑板桥,带你感受淡泊悠然的精神世界


《谷雨》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注:

关于本诗:可以看作一首七律,也可以分作两首七言诗。

晴和: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和,多有平和、平缓之意。

亭亭:多指高耸、直立的样子,或指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十分秀气的样子。泛指各类样子:高耸貌、遥远貌、高洁貌、直立貌、高贵貌、明亮美好貌等。

节柯:节指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柯指草木的枝茎。节柯,即指竹节与竹茎,意思是说竹子一节一节的生长,表现了竹子清高的节操及坚韧不拔的毅力。

晚凉:指傍晚凉爽的天气,或指凉爽的夜晚。

新茗:指新茶,新出的春茶。

松萝:指松萝茶。

萧萧:指竹叶萧萧作响的声音。

横皴(cūn):山水画技法中的皴法。一般指以斧劈皴、折带皴、马牙皴等侧锋用笔的叫横皴。

正好:恰好。

香茗:指香茶,或指茶。

评榜词

《史上最美茶诗》评为第97名。此诗为清朝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经典茶诗,尤为突出地彰显了板桥先生的独特风格:茶痴、竹痴、画痴。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天傍晚的竹下饮茶图,诗中沙沙作响的竹叶、淡墨轻描的远山如在眼前,用新茶泡一壶香茗,那袅袅茶香仿佛沁入心间。雨生百谷,万物生长。在谷雨节气到来之际,板桥先生赏春山色里、饮茶竹枝间,其萧索孤傲的内心感受到了人生的悠然之乐。

此诗分作两首七言诗来看,两首诗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写竹、写茶、写谷雨。两首诗同样都有着悠然其乐的饮茶场景,都有着画里画外的意蕴。两首茶诗合作一首,诗中可见既有萧索与孤清,更有着淡泊与悠然。既有板桥先生报国不得的惆怅,也有竹间饮茶的怅然与洒脱。翠竹不染泥色,清茶犹见仲春。诗句淡然清雅,意境隽永留香。

第一首诗写的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翠竹亭亭玉立,泡上一壶松萝新茶,相待晚凉时分前来的好友。首联中的“好节柯”,真是意境隽永!表达出看着竹子的节节生长,感受到了竹子清高的节操,以及及坚韧不拔的毅力。而次联“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更是写出了人间烟火,又写出了淡泊出尘。在傍晚的凉风中好友欣然而至,泡上一壶新茶,十米留香。这就是板桥先生的最爱了,有竹有茶有佳客,人生何求?人生何憾?这岂不正是烟火与出尘俱备的生活哲学吗?

第二首诗写的是:在明后雨前的时节,泡茶静酌的恬静。此时,几枝新竹叶沙沙作响,数笔犹如横皴技法勾勒出来的淡淡远山。是在家门口的场景?还是画中的意境?估计板桥先生都有那么一刹那的恍惚。或者是在饮茶之间,兴之所至,寥寥数笔,一幅竹枝远山图跃然而出?首联中的“萧萧”二字,既是竹叶的风动摇曳之声,或许也是内心的孤寂、凄清。但板桥先生最喜爱的竹子依然迎春而长,此乃“新叶”。在清朝僵化的官场上,格外孤清的郑板桥在竹子的清高坚韧意境中完成了自我精神的对话,而在香气缭绕的茶汤沁润中也领悟了淡看人生与春秋。

郑板桥生于江南,长居江南,茶早已渗入血液与灵*之中。明代江南的茶香,虽大多逸散无踪;但总归余下几缕,留存在郑板桥的茶诗和曹雪芹的小说中;古代的茶道茶理,随着各茶道流派的佚失,也仅仅留下些许保留在清朝儒生的精神空间里。凡尘与出尘,终归是两个世界。烟火与出尘,终归留存在茶汤之中。

大意如下:

无风无雨,正是晴朗平和的天气。

翠绿的竹子节节生长、亭亭玉立。

最喜欢在这样凉爽的傍晚,有好友佳客来访。

泡上一壶松萝新茶,共饮畅谈。

如同画中的几枝长着新叶萧萧作响的竹子,

犹如数笔横皴技法勾勒出来的淡淡远山。

恰好是清明刚过、谷雨将到的时节,

手执一杯香茗,悠然坐在其中。

二译如下:

没有风没有雨,正是晴朗暖和的天气。

翠绿的竹子修长高耸,竹节交叉摇曳煞是好看。

在微凉的傍晚有好友来访,

泡上一壶松萝新茶共饮,最是畅快惬意。

兴致来了就铺纸挥墨,

先画几枝长着新叶萧萧作响的竹子,

再提数笔以横皴技法勾勒出淡淡的远山。

恰好是清明刚过、谷雨将到的时节,

手执一杯香茗,坐在竹山画间。

郑板桥《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有云:

“江上初晴,宿烟收尽,林花碧柳,皆洗沐以待朝暾;而又娇鸟唤人,微风叠浪,吴楚诸山,青葱明秀,几欲渡江而来。此时坐水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梅花落一弄,真是人间仙境也。”

郑板桥《题靳秋田素画》有云: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

郑板桥《书七绝十五首长卷》题诗

茶香酒熟田千亩,云白山青水一湾。

若是老天容我懒,暮年来共白鸥闲。

船中人被利名牵,岸上人牵名利船。

江水滔滔流不息,问君辛苦到何年。

郑板桥茶句

《真州八首》:除烦苦茗煎新水。

《赠图牧山》:烹茶亦已熟,洗盏犹细扪。

《小廊》: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

《题画》:蝶梦初回茗碗持,一瓯清墨仿天池。

《赠博也上人》:*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

《瓮山示无方上人》:客来招饮欣同出,僧去烹茶又小留。

《乾隆壬午夏初画竹题诗》:自是书窗借青翠,砚池茶碗色如葱。

《为木斋老长兄*》题画诗:此间清味谁分得,只合高人入茗杯。

青莲斋茶馆楹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焦山自然庵楹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方言俚语写茶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竹画题诗:我亦有亭深竹里,酒杯茶具与诗囊。

竹石画题句: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

《书古人论笔墨三则赠韩梦周》: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茶欲其白,墨欲其黑。

墨竹小画题诗:两枝修竹过墙来,多谢邻家为我裁。君若未忘虚竹好,请来粗茗两三杯。

竹石画题句:茅屋一间,天井一方,修竹数竿,小石一块,便尔成局,亦复可以烹茶,可以留客也。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茶痴,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43岁进士及第。曾任范县、潍县县令。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尤爱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人茶痴之名,广为人知;著有茶诗数十首。

——摘自《史上最美茶诗》,逍遥哥编著。

图片来自网络。

逍遥哥,茶文化学者。《伟大的茶》大型茶文化著作系列首批完本四部茶书:《人类茶简史》、《问茶记:照亮人类文明的茶史巨星》、《茶道之书》、《茶的核心思想》,均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已申请官方版权登记,即将出版。另,第五部茶书《史上最美茶诗》即将完本。本文首发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nj/11470.html


冀ICP备2021024884号-8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