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

解决卡脖子问题,让中国种强起来麦康森


—12月3-6日广州南沙见—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莫景文*冰溶

12月4日,中国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高峰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刘少*院士在论坛上作重磅发声,为我国渔业发展发展添“芯动力”,推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中国是世界 单一消费市场,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近40%,养殖占世界60%以上,”麦康森在做《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与高质量发展》报告时指出,尽管中国拥有世界 水产品生产能力与 水产品消费潜力,但是中国渔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低依然是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核心。论坛现场

中国渔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麦康森看来,中国渔业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麦康森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渔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一是限制捕捞,实行渔业资源养护已见成效;二是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障了水产品供给;三是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创建 海洋牧场个。麦康森院士当前中国渔业发展总体宏观环境向好,但问题还是十分凸显:学科、行业交叉融合不足,导致整体设施、装备和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捕捞强度仍然过大,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不充分,延伸不够及价值链分配不合理,渔业产业效益亟需提升等难题,成为了中国渔业蓬勃发展的“绊脚石”。麦康森认为,积极的渔业资源管理对于实现和维持生物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性。在秉承“十四五”渔业发展的总体原则下,继续降低捕捞强度,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养殖生产空间布局,推进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健康养殖;整治养殖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以渔净水和碳汇渔业;大力发展现代水产种业,积极开展品种创新和强化种苗管理;研究和实施 饲料配方策略,提高饲料效率,强化养殖绿色生产与产品安全监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完善经营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水平;实施水产养殖提升示范工程,展示“大国小农”的示范力量,实现水产养殖大国向强国转变。

我国鱼类新品种杂交鱼占38%

自年到年,中国水产新品种共有种,其中淡水种、海水种,分别占比54.1%、45.4%。在技术方面,鱼类新品种主要采用选育、杂交、性反转、雌核发育等传统技术,其中杂交技术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个鱼类新品种中38%是杂交鱼,其中60%是远缘杂交鱼。”刘少*表示,远缘杂交后代变化明显,用途广,对育种和生物进化研究意义重大。作为育种方法之一的远缘杂交技术,通过遗传变异和表型变异进而达到育种目的。但是,目前远缘杂交存在缺规律、缺技术、成功率较低等问题。因此,通过建立远缘杂交理论和技术,创制优良品种,探索效益新触点迫在眉睫。刘少*院士

远缘杂交技术成就四个水产新品种

遗传育种技术将传统技术与1-3代测序、基因组分析、表达差异分析等现代技术相结合。其中,在重要经济鱼类中开展远缘杂交技术,其后代进行自交、回交、杂交、雌核发育,形成群体或品系,归纳基因组特性,丰富杂交育种理论。具体而言,远缘杂交技术可分为一步法、多步法和配套技术。“良种良养方面,一步法和多步法技术应用效果突出。”刘少*指出,远缘杂交技术助力湘云鲫2号、合方鲫、杂交翘嘴鲂和鳊鲴杂交鱼共4种优质品种获 水产新品种证书。但是,鱼类遗传育种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对此,刘少*表示,未来在提高育种技术的前提下,应构建生态养殖系统,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捕捞;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将科研团队与产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最终取得服务社会的成效。论坛当天,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胡红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江世贵,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记徐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孔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谢骏,中山大学教授张勇及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各省市渔业机构代表,企业界来宾超过人出席。—嘉宾致辞—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致辞

高庆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自从去年的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以来,水产种业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为中国水产种业发展贡献力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十四五”即将开篇之际,我们水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对优美水域生态环境和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为目标,正在加速前进。实践证明,我国水产业每一次升级变革,都离不开种业的突破性进展。在未来,种业依然是水产业前进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因此,充分研究探讨水产种业的难题,提供解决问题的 方案,为种业建言献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水产种业要由“大”做“强”,还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持续提高种质水平,更要重视新品种和新型育种手段的探索,发现更多提高产量、节能环保的好方法。

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记徐永致辞

徐永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记广州南沙位于珠江出海口,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已形成国家新区、自贸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南沙以广州南沙渔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打造渔业发展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生态型、精品型、智慧型渔业,为丰富大湾区“菜篮子”、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共有水产养殖面积10多万亩,年水产总产值近40亿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0%,水产养殖面积和产值均位居广州全市 。南沙积极打造中国种业新高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种业小镇园区)和种业、渔业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上半年,刘少*院士工作站、广州水产种业创新中心相继挂牌落地,为南沙抢占中国水产种业技术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大力提高水产种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提升水产业含金量,建设“中国水产种业硅谷”。主持人:陈文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主持人:江世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

—更多嘉宾精彩报告—

我国水产种业概况及年愿景

胡红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目前,我国发现水生生物种类近2万种,其中鱼类、虾蟹类、贝壳类占据前三甲。年以来,我国初步构建了覆盖各流域和海区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网络,保护面基达15万多平方公里。截至年,我国自主育成鱼、虾蟹、贝、藻、鳖和棘皮类新品种个。在选育方面,我国经历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并依据选育评估结果,从个家系中,选出综合性状 的8个家系,并从这些家系中挑出 的一尾鱼来进行制种。这种制种方式有三大优点:一、综合性状 良;二、杜绝近亲繁殖,防止退化;三、所有的亲鱼来源相同,保证了鱼苗的性状同步,有利于养殖管理与销售。我国育种发展还存在着种质资源家底不清、品种质量不高、企业育种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国家支持保障*策有待完善等难题。在遵循“十四五”原则下,进行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并推动我国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胡红浪认为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创新应统筹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成为品种创新主体、育种技术管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水产种业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及水产种业体制健全、机制顺畅,同时应注重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水产养殖环境和尾水排放的行业需求

谢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年,谢骏课题组在珠三角及粤北地区6大城市7个企业的尾水减排调研。对四大家鱼、加州鲈鱼、罗非鱼、蛙、鳜等主要淡水养殖品种的区域分布与养殖模式进行了探讨,对淡水养殖尾水排放情况、淡水养殖尾水治理原则和方案进行了论述。鱼-猪和鱼-鸭立体氮的产、排污系数 ,特别是氮排污系数较为突出;非立体养殖模式产氮的排污系数相对较低,且彼此之间差异不明显。养殖尾水排放具有复杂性、非集中式、无明显季节性、污染物浓度较低等特征。广东省以较少的面积生产了全国排位第二的水产品;但是养殖密度、排污总量位居首位。谢骏指出,为推动水产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水产尾水处理工作。他详细介绍了水产尾水处理模式主要有六种,分别是城市污水处理模式、三池二坝处理模式、水泥池工程化模式等。谢骏进一步指出,水产尾水处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淡水养殖尾水排放缺乏符合本省标准,尾水综合治理无标可依;另一方面,养殖群众对尾水综合治理的意识不强。谢骏期待通过标准的制定,探索出一条保水、保鱼的广东绿色发展渔业之路。

我国对虾种业发展的思考

孔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经检测,不携带所有已知病原的对虾是SPF,其具备两大特征,一个世代全部发育期检测阴性(量少检测不到、不全);另一个是连续多代检测阴性(阳性携带者难检测)。SPF+家系选育使南美白对虾成为一个扩张快,养殖广泛的物种,主要自然分布在墨西哥湾至秘鲁中部,集中在厄瓜多尔,养殖分布遍及世界33个国家。SPF是对虾种业的基础,家系育种技术是必经之路。近两年来,我国凡纳滨对虾种业发展突破规模化育苗技术,海兴农2号、科海1号、广泰1号等本地选育良种开始被市场认可。然而,凡纳滨对虾品种品系多,但多数市场寿命短;种苗数量多,但整体养殖效率较低等难题制约着对虾种业的发展。孔杰提出两大假设:一、大规模家系育种体系,例如家系育种规模,可有效提升种的市场潜能;二、全面应用SPF苗,可大量降低因病害发生产生的损失,养殖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储备了关键的育种技术及苗种生产技术,通过有效组织联合,有望打造世界 的“中国对虾芯”:国内饲料、苗种、养殖、育种的强强联合,“邦普种业”的出现宣示着联合育种新突破;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的破译成为“领头雁”;分子育种、50K分子芯片等育种技术进入领跑与并跑行列;建立家系育种体系及系谱,测定生长速度、饵料系数、WSSV抗性等重要的种质参数;种虾培育SPF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制苗种培育的SPF技术措施并创新生态育苗技术。关于对虾种业高质量发展,孔杰认为应真正实现联合育种,以强大的种业体系支撑产业发展;建立“育繁推”三位一体的联合生产体以及从种业各个环节,着力突破SPF瓶颈。

罗非鱼产业升级与种业体系构建思考

杨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年中国罗非鱼总产量达万吨,目前罗非鱼产量占国内淡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6.44%,仅次于草、鲢、鳙、鲤、鲫,排第6。我国罗非鱼出口目标国家逐渐增加,从年仅10多个增长至年90多个。目前整个罗非鱼产业已建立从育种到餐桌的产业标准化体系和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和系统示范,完成对苗种场、养殖场、饲料厂、加工厂、渔药店进行责任监测。对于罗非鱼全产业链未来发展,杨弘提出以下七点建议:加快推进育种商业化进程,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合苗种资源,打造苗种龙头企业,提升苗种质量,树立品牌;建立罗非鱼病害综合防控体系,加快病害防治技术研发和设施配套,以生态、免疫预防为重点,大力推进物联网自动监测调控等新技术在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加快安全、高效、环保饲料研发,开发绿色添加剂,提升鱼体自身免疫力;加强加在下脚料开发利用,从鱼头、鱼尾、鱼骨、鱼皮、鱼鳞内脏等下脚料中开发新产品,向罗非鱼加工副产物零废弃方面努力;加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mj/6904.html


冀ICP备2021024884号-8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