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少儿频道在播一档节目,名叫《小*当家》——不是美国那部喜剧电影,而是拍摄我国孩子故事的大型家庭教育节目。看本土的“小*”,别有一番滋味。
又一期节目,记录的是吴佳睦同学和父母互换身份,掌握家中一个月财*大权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细节:一是佳睦的奶奶问他要买菜的钱,他只给了元,他感觉这些钱可以买够全家吃一个月的菜,而佳睦请同学吃饭,一餐便花去元;二是超市采购日用品,佳睦不知价位,更不清楚一家四口一天到底需要多少开支。
佳睦惊呼元买菜太贵了!
吴佳睦喜欢足球,热爱音乐,唱歌、跳舞、乐器都不在话下,14岁时,在第七届新星新秀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架子鼓专业少年A组金奖。
从素质教育的成果来看,吴佳睦应该是属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而在家里,他却是一个“生活盲”,十几岁的他对消费理财没什么概念,尤其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及其价位,知之甚少。
在90后、00后人群里,生活上如此严重“偏科瘸腿”的,大有人在。有调查显示,现在90%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乱花钱、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
而乱花钱的根源,可能在于孩子们本身金钱概念的淡薄,当然更因为对来之不易的生活缺乏一定了解和感知,无知者无畏、无谓。
儿子读高中时,综合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一科尤为突出,奥数题常常也能轻松破解。有一次,超市购物回来,我故意考他:“这种酱油,你猜多少钱一瓶?这袋食盐又大概是多少钱?”
这是最最简单的生活数学题了,而他支支吾吾, 猜出来的数字完全不着边际,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什么星外来客。
能责怪孩子对日常生活的无知吗?
“病”在孩子身上,而病根可能在家长、老师那里,在考试制度、教学设计那里。
中国有3亿多未成年人,用不了十年,00后就会成为新的财富创造者和消费群体。这是明天的经济现象,却是今天的教育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视少儿频道策划推出的《小*当家》,是对所有家庭的一次提醒。
节目组面向全国寻找到十名处于12-17岁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让他们在一个月时间里,全面接管家庭财权。编导全程跟踪记录一个月里家庭关系的变化,其中有碰撞,有冲突,有纠葛,同时邀请理财师三次到场指导,帮助孩子与家庭理智平衡地有计划花销,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营造健康成长的小环境。
当家才知柴米贵,而《小*当家》的播出,引出的应该是另一个老而弥新的话题:教育“当归”。
教育教学的内容,应当回归生活,贴近实际。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可以不断与时俱进,常教常新,更应当紧扣现实,链接生活,生活才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学生时代过来的朋友,都曾经因为一些“奇特”的题目而纠结。
网民集中吐槽过的一条“神题”:有一水池,装有甲、乙两个注水管,下面装有丙管放水。池空时,单开甲管5分钟可注满,单开乙管10分钟可注满,水池装满水后,单开丙管15分钟可将水放完。如果在池空时,将甲、乙、丙管齐开,2分钟后关闭乙管,还要多少分钟可注满水池?
网民调侃,一边注水,一边放水,这不是闲得无聊没事吗?知道有多浪费水资源吗?
网民的吐槽,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某些题目为什么不能距离生活近一点,更近一点?题目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应该体现鲜明的人文导向、价值导向。
媒体报道过南京外国语学校柳咏梅的故事,她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
她的作文课,有时会带着班上孩子走进学校附近的菜场,引导学生以“生活”为中心,去观察、体会、表达“生活”。不仅如此,柳老师的语文课,往往还在南京的山水城林四季美景的切换之中。
有学生在微博上感慨说,菜场实践,不会仅仅就是让我们走出校门玩一趟吧!一定另有用意。我知道啊,柳柳是想让我们明白生存的艰难吧!在我们衣食无忧,却还整日认为自己太辛苦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人在为了生存而奋力打拼,早出晚归。
情境教学法并不是新生事物,语文之外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理解题目,感知社会。
《小*当家》节目为青春期的学生家长搭建了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也给受众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在浓缩的时间、空间里,窥见当下家庭存在的问题。
显然,一档电视节目不可能承载太多,不可能“治百病”,而贯穿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可以“治未病”,尤其是学校教育,应当关照现实、勾连生活,帮助学生打牢生活的底子,扣好人生的扣子。
新的时代,教育的 问题可能是,家长、学生、老师日益增长的名校、高分需求,与学生素质脱离现实偏离生活之间的矛盾。教育“当归”,新生代方能“通气血”,才会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周云龙,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高级编辑,江苏杂文学会副会长。业余时间,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jj/1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