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去海沧洪塘镇下的赤土社踏青,看到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房上写着一句话: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从鲜艳的字迹可以看出,这应该是后面写上的字,但依然让我感慨良多。
我是一个怀旧甚至有些守旧的人,从小就在村庄长大,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黍教会我了最初的生存技能。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个地方留给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就像我时而脑海里还会回响那熟悉的歌声: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小呀小山村
我那亲爱的妈妈
已白发鬓鬓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
难忘怀
妈妈曾给我多少吻
多少吻
吻干我脸上的泪花
温暖我那幼小的心
妈妈的吻
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妈妈的吻
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
这首歌我早已忘什么时候学会?是谁教会我的?但每次声音响起,我总会想起我小时候的家乡,那个小小的村庄,母亲从早到晚忙碌的样子。
1
喊山
我是在一个小山村里出生的,屋子后面是一片竹林,竹林后面是一个山坡,山坡外面是山坳,山坳那边又是连绵的小山坡。童年时候,每到中午,爷爷奶奶快做好饭,就会让我去午后的山坡顶,叫父母回来吃饭。
年幼的我,总会兴奋地肩负使命,跑上坡顶,朝父母干活的方向,鼓足力气大声喊:“爸妈,回来吃饭了!爸妈,回来吃饭啦!……”
童声伴随着一片片回响,在山坡间传播很远,我也接到了父母的回音“好勒!听到了……”。现在想来,没叫父母名字,他们怎么就知道是我在叫他们,好奇妙的亲情瞬间。
人到中年的我,力气力量大了很多,声音更有穿透力了。然而,我再也没有喊山的环境,和呼唤的对象。那连绵的山,那一声声的回音,那一次次的呼应,只有出现在我回忆的梦里。
2
原野
刚说了后山,再说一下前门。祖屋是在一个杂姓的院落最里面。走出院子,眼前就一片开阔。这是有着成千上万亩的良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应该是自然给我们的恩赐。
这片田野,是我小时候的宝藏,捉泥鳅、钓青蛙、“偷”稻鱼、捉斑鸠等等。这片饱含着希望的原野,见证了我童年的淘气撒野,也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
在原野边上,是一条小河,村里的母亲河。上游有水力碾米房,下游水面宽不过三五丈,却给了村里人太多的便利。每天早晨的“万户”槌衣声,耕牛饮水声,夏天的孩子嬉戏声,乡亲的水桶入水声,鸟鸣蝉叫声,以及浇灌庄稼的机器轰鸣声等等各种交织。在小河边,我总能感受勃勃生机。
原野的远方,一直绵延到山脚,这是一个巴岳山的支脉,却供给了很多村民的口粮。下煤矿,给很多村里人带来了不易的收入,即使危险极大。
我记得父亲三十左右的时候,就有去煤矿打煤。下到地底最深处开山劈石,用最危险最劳累的付出,换回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幸亏父亲早早离开煤矿,才不会让一家人心惊胆颤过日子。即使这样,父亲也患了支气管炎,半夜常常咳嗽,这多少应该是当年在矿井里,没有呼吸保护装置,灰尘污染造成了轻微尘肺。
故乡的原野山川,一直在出现在我的回忆里,我的梦里。即使我看了很多风光无限名山草原,但内心 的还是那个熟悉而遥远的小地方。
3
幼儿园
我的人生记忆,应该就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村里的幼儿园在一个小山坡半山腰,山坡顶有一棵几百年的*桷树,树冠很大,树心很空,历经风雨岿然挺立。
幼儿园和小学在一起,瓦房的四合院。教室里是那种长条的木桌和长凳,可以坐四五个人,地板就是泥土,到处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屋顶还漏雨,一边上课一边听到雨滴入桶盆的咚咚声……
我的幼儿园是快乐的。因为父母就在身边,身边有很多玩伴。下雨天母亲会给我送饭,放学会背我回家,有时候还会给几分钱买棒棒糖……
在那个年月,我应该是发疯似的无忧无虑成长。在学校里,我是好学生,听老师话,按时完成作业,从不逃课。放学后,我是孩子王,指挥小伙伴们去果园偷桔子、梨,去别人家的稻田里抓鱼,游泳到河对岸去偷地瓜,夏天的晚上用手电捉青蛙,去地里摘豆角挖土豆建土灶野炊……
4
寻吃
桑椹是可以吃的,很多老树是没有主人的,只要挂果熟了,谁先看到就归谁。
六月地瓜熟。这里的地瓜不是那种白白甜甜的根茎植物,而是红色指甲大的小野果,常常在路边、石壁、田埂上。
折耳根也叫鱼腥草,这几乎算得上重庆 的野菜了。在乡下几乎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春、夏季采摘嫩茎叶,秋冬挖掘地下茎。摘好洗净,加盐入味,再拌上油辣椒、酱油醋, 是一道超级下饭菜。
田鸡、螃蟹、小龙虾是最寻常的吃食。
田鸡可以用专门钓竿:细竹棒+麻线+蚯蚓饵。发现田鸡,用蚯蚓饵去上下挑逗,田鸡会突然咬住蚯蚓,顺势提起,一手抓住、入袋;秋天季节,晚上也适合捉田鸡。用手电照射田鸡眼,轻轻蹲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手把田鸡扣住。田鸡肉嫩味美,用泡椒葱蒜红烧 。集市上也受欢迎,当时一斤大概四五块,很好的学费来源。
螃蟹小龙虾是随处可见。放学后,拿桶去河边,河岸有洞有缝的地方,大概率都有螃蟹。去抓时,为了不让螃蟹钳子夹住,我通常会把一块小石头放手前面推进,别住蟹钳,按住蟹壳拖出来。吃蟹很麻烦,主要是炸炒都太耗油,母亲是不爱做的,我通常是野外生火烤着吃。
小龙虾,真是一个奇迹的存在。早先是没有的,不知道谁扔了一直怀孕的小龙虾到田里,一个季节过去,这片田野,全是小龙虾,和田埂上小龙虾打的无数洞。怎么捉、吃,都除不掉,还泛滥成灾。
捉鱼。捉鱼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天旱,水田的水快枯了,这个时候你扒开水稻,走进水田深处,那里有一些小小的低洼处,所有鱼都聚集在这个地方,你只要捡就好了,不过这是不太道德的行为,多半没有经过稻田主人的允许。还有捉鱼方式就是暴雨后,用竹编的鱼篓网在田埂的缺口处,接住出逃的鱼……
竹筒饭。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会找各种吃食,很多是生的。比如洋芋(土豆)、蚕豆、腊肉、飞禽等,这些有时候是家里偷出来,有些是路边伸手顺的。砍竹子砍成几段,每段两边的竹节都留着,再砍一个二指款的孔,把食物装进去,撒上盐,有点猪油更好,口用菜叶子封住再缠上竹条,搭个简易土灶,把竹筒架上去,下面找柴火烧烤。估摸着 十分钟,灭火,用刀把竹筒劈开,一顿简单的野炊就可以饕餮了。
5
娱乐
看露天电影,应该是那个年代最值得的期待之一。那个时候,电影下乡应该是国家号召。一听到附近那个地方要放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早早吃晚饭,太阳还没落山就捎上凳子,拖家带口去放电影的地方。
那时候的幕布通常是架在两根长竹竿间,或两棵树中间,放映员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职业,只要下乡都会被当地人好吃好喝供上。武打片战争片是最受乡亲欢迎的,最讨厌就是突然停电,如果没有发电机,村民们宁愿等到天亮,就盼着来“电”。
杀猪,这也是小朋友最盼望的时刻之一。因为乡下人,养猪一是为了卖钱,二是年关春节有肉吃。尤其是年底杀猪时,总会叫上最亲的亲戚和邻里帮忙。
请杀猪匠、烧开水、有力气的男人把猪从圈里牵出来到院坝上,然后三五个大男人再分工好按猪脚、猪头、猪尾、猪耳等固定好肥猪,用大脚盆放到猪脖子下方,杀猪匠总会熟练的找到地方,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猪血喷涌而出,完了盆里加入水,撒上盐,猪血旺就成了。
放完血后的猪,杀猪匠会在后腿部位割个小口,再用挺杆(细铁杆)深进去,把身体的脉络打通,对着孔吹气,吹成充气猪,扎紧。然后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环节, 去毛,再庖丁解猪肉。新鲜猪肉的各个部位,用来做回锅肉、小炒肉、泡椒猪肝、爆炒腰花、毛血旺等,端上桌,就是传说中的“杀猪饭”,那个肉的鲜香啊,我是多年再没尝到了。
杀猪饭,除了垂涎的美食,更多是亲朋的相聚时光,我请你家来,下次你请我,一来二去三相见,这让香火气的在山村里不断蔓延和代代延续。
6
家味
我是爱吃的。这我所拥有且仅有的天赋,极有可能源自我乡村流水席大厨的父亲。小时候在乡下,亲戚邻里红白喜事,总会请父亲去当流水席主厨。父亲的工作主要是排菜(单)、配料、尝味、火候控制、出锅时间、环节把控等技术性工作,而那些简单的洗菜切菜传菜的基础活他则一概不管。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喜欢呆在厨房,看大伙忙碌,也看锅里的烹煮炸炒,当然更喜欢像父亲一样尝菜的味道。在烟雾缭绕的厨房,乡亲们有说有笑,听着木盖子的“呼吸跳跃”,厨房瓦片上的雪也被暖化了……
这就是家乡的气息和味道,伴着我去了很多地方,还会时不时出现在梦里。这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味道,应该就是家的味道,还留有着爱的温度。
AmoyYi
文字记录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nj/1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