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

品一杯竹叶青,把所有春天喝进去川渝作家诗


02:03

峨眉山上,茶芽青青。春天正隆之际,与同道中人,约在高山上寻茶、赏茶、品茶、采茶、观茶,岂不快哉。4月9日,辞赋名家、文艺评论家何开四,随笔名家、民国史研究专家伍立杨,散文名家、诗人蒋蓝,《四川文学》执行主编、知名小说家罗伟章,企业家、知名诗人尚仲敏,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重庆《环球人文地理》总编辑、知名诗人李海洲,新华社重庆分社的资深媒体人、知名诗人王杰平等多位来自川渝的文坛名家,驱车上峨眉,春日茶山行,完成了一次味蕾与精神双重收获满满的旅程。众人除了品茗论道,更是上到茶山,进入茶园,亲自采茶叶,还到加工生产厂区工作间近距离观察茶制作的工艺流程。经过与竹叶青此次“亲密接触”,作家、诗人们收获甚丰,“高颜值的竹叶青背后,原来有如此艰辛的劳动付出!”“中国绿茶文化,值得作家们真诚地书写和表达。”

就像写作一样,一款好茶,也是需要功夫和精力的

每一杯竹叶青,都来自峨眉高山海拔-米的高山明前茶。在竹叶青的安全村茶山点,众人穿上围裙,戴上草帽、背上小背篓,走入茶地,仔细寻找每一棵树上最嫩的那一片嫩芽。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诗人作家们还分组进行了一番采茶比赛。经过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示范后,大家投入比赛之中。在好奇心满满和欢声笑语的氛围中,最终何开四、伍立杨、罗伟章三位一组获得了采茶冠*。

竹叶青只在清明前采摘,因为这个时节气温低,几乎没有什么虫害,茶芽洁净没有污染,而且必须在短短一个月内采摘制作完成。茶芽只是茶树很小的一部分。一个熟练工人一天也只能采摘5斤左右。这让赵智很感慨,“以前都是参观茶山,这一次亲自上手,感觉不一样。这是我第一次采茶,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竹叶青原来是这样采茶的,体味了其中的艰辛。一款好茶的获得是如此不易。就像写作一样,一款好茶,也是需要功夫和精力的。”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还充满感情地回忆起他跟竹叶青的一段缘分佳话,“年9月,金庸先生入川之行,我本人就是当时参与接待和陪同的人员之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金庸先生就一直喝竹叶青。他是高度赞扬的。之后,他返回香港的时候,送给金庸先生的礼物中,就有竹叶青。我忍不住在想,如果他生前有机会能够到茶山,感受一下采茶的过程,说不定他会更喜欢。”

“采茶安全村,悠然见峨眉”

“青山竹叶青,佳茗似佳人”

此刻的茶园,太阳下,山影绰约,暖风吹拂。诗人作家们边采茶也文思涌动。年过七旬的辞赋家何开四老当益壮,采茶速度不亚于年轻人。他很喜欢位于安全村的竹叶青茶园的环境,“海拔五百米到一千五百米,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真是‘采茶安全村,悠然见峨眉!”在历史随笔写作上有深厚造诣的伍立杨,曾经在海南工作过15年。但他对川茶一直念念不忘,在海南的时候邮购四川的茶。今天第一次实地采茶,伍立杨笑着说,“青山竹叶青,佳茗似佳人”。李海洲发挥他的诗人本色,一边特别认真采茶,一边也出口成诗,“一杯竹叶青,就好比把所有的春天,融汇到一个玻璃杯里,然后喝下去!”媒体人王义杰对传播自然更敏感,当来到茶园,他脱口而出一句竹叶青的广告词,“平常心,竹叶青”。

企业家、诗人尚仲敏,从二十多年前偶然遇到竹叶青,就喜欢上了这个茶。“再喝其他的茶就不太习惯了。现在出门都会自己带竹叶青。在高山上,虫害比较少。而且喝茶还是喝一种心情。除了竹叶青的口感比较顶尖,它的叶型泡在杯里看起来赏心悦目,令人陶醉。所以这20多年来,我一直在喝竹叶青。我之前没有采过茶,今天自己亲自采茶,感觉到叶尖采起来非常不易。”小说家罗伟章也是第一次采茶,“今天来采茶以后,让我觉得和竹叶青更亲了,好像与茶有了肌肤之亲,以后再喝,感觉就会不一样了。我估计以后我喝竹叶青的时候要比以前更多了。”优秀的小说家,往往有跟诗人一样的词语敏感度。罗伟章跟记者提到,他非常喜欢“竹叶青”这个名字,“当我第一次听到‘竹叶青’,就觉得,这个名字起得真好。这三个汉字,不论是外观还是含义,都非常妙。集形体美、色泽美、季节美于一体。”

诗人作家们还来到厂区内,参观竹叶青的机械自动化加工、茶工手工分选茶叶,以及自动化包装等茶叶制作流程。当大家看到透明玻璃墙后的茶工手工分选茶叶的熟练,娴熟,勤奋状态,普遍都感到很震撼。何开四感叹道“谁知杯中茶,条条皆辛苦!”据介绍,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能选半斤茶左右,蒋蓝忍不住说,“我突然感到,以后再喝茶,心态要更严肃起来了!我以前去过很多茶厂,但是第一次看到这样选茶。太不容易了!”

茶文化将沉淀成见识将融入到写作的骨血之中

此次品茶,众人使用的是竹叶青特别邀请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山峦杯。杯身优雅,易于手握,更妙的是,里面有根据峨眉山的影子为原型设计的山峦形状。茶叶嬉戏之间,效果很具有动态感。这让散文家蒋蓝很喜欢,“青山之景,融入一杯之中;大千世界,盈盈一握。竹叶青遇水直立,上下沉浮,具有视觉美。用这样的玻璃杯,非常恰切!”蒋蓝还对竹叶青三大核心标准“高山、明前、茶芽”很感兴趣,“短短六个字,把地理、时间、形态所有的因素,全部都囊括到了。”

站在茶山之上,蒋蓝思接千载,“我认为,峨眉山这个地方很久以前是火山形成的,山比较陡,一峰突起,几乎没有旁系。而竹叶青的全部茶叶在杯中几乎是垂直的。而且,茶叶的苍翠碧绿,也跟峨眉山形成呼应关系。所以,在我看来,竹叶青的每一枚茶叶,就是峨眉山的一个小小的具体而微的表现。喝一杯,真是满目青山!”由竹叶青,蒋蓝还联想到整个绿茶恩华,“茶从色香味它是符合东方美学的,我们东方美学里面讲的那种静观,它有一种安静、宁静。所以说你眼睛所看到的青山换为另外的一种物质,它成为一种茶,我认为它是中华民族东方美学的一个物化最高向度的体现。而东方美学那种宁静的、垂直的、碧绿的东西,我觉得在竹叶青的全部美学里得到了真正的美丽的体现。”

对于作家来说,世间万象,所见所闻,皆成见识。这次春日茶山行,也让作家、诗人们感到精神上的收获。实力派小说家罗伟章很感慨,“这种见识,肯定会沉淀下来,或早或晚,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今后的写作骨血之中。比如说,以后在小说中如果遇到与茶相关的部分,今天的体验所得,将会让写作扎实不少。”善于文字探源的蒋蓝也提到,今天的实地探茶经验,对他关于四川文化、茶文化的相关随笔写作,“会带来不小的帮助。”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摄影吴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ly/11594.html


冀ICP备2021024884号-8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