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

真正的好白茶,除了汤水好,叶底,也是白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武夷山开茶室的朋友,生了个宝宝,早晨看到她发的朋友圈,都出院了。

图片里,宝宝的一双小脚丫,粉嫩嫩的,可爱极了。

像村姑陈在太姥山上看到的白毫银针,胖胖的,饱满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充满了希望与未来的,爆棚的幸福感。

不由得想起林徽因那首 的《 四月天》: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 的四月天。

人类出生时,家人总是寄予了丰沛的爱和希望。茶出生时,也一样,主人总是对它寄予了厚望。

希望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希望用好工艺,把它制作成优质的白茶,未来,在高大上的茶桌上,展现自己的风姿。

然而,白茶的工艺,真的不是主观上想好,就一定可以好的。很多时候,制茶师总是事与愿违,想好,却好不了。

喝到好白茶,心情是极度愉悦的,几乎要引吭高歌,飘飘欲仙起来。

而喝到不好的白茶便只能心生狐疑,皱眉猜测,对年份,对工艺,对茶叶的底子,做出各种想象与推论。

当然,也会来询问村姑陈。

“小陈你好,请教个问题,是不是无论什么年份的茶,抛开手法原因,如果冲泡后茶汤有涩感,并且茶底闻着不舒服,肯定不是好茶或者是问题茶?”

这个问题里,套着两问题,一个是关于茶汤的,一个是关于叶底的。

究其原因,都是想知道,如果茶汤不好,或者叶底不好,是不是就能下结论,这是一款烂茶?

《2》

首先,排除掉冲泡的手法问题,一杯茶,汤涩,且是令人感觉到有明显的涩感,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不是好白茶。

为什么这么坚决?俗话不是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吗?

俗话还是说三碗不过岗呢。

武松那会儿的酒,是*酒,就是今天的女儿红状元红这一类的酒,酿造米酒,度数顶多就12-15度,撂现代人身上,别说三十碗,六十碗也未必会喝倒。

所以,俗话得信,但俗话并不能全信。

说不苦不涩不是茶的,也许是茶文化与制茶技艺尚不十分开化时的一位学者,在他生活的时代,茶叶,便是含有苦涩味的。

而到了现代,尤其是工业化大生产之后,许多的制茶技术精进了,许多的设备完善了,就白茶而言,阳光房的出现,干度检测机的出现,抽湿机的出现,空调的出现,都在让茶叶的生产和储存,越来越规范化,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科学。

既如此,我们又怎么能轻易地去信奉一句几百年前的古话呢?

时移则事易。

人类文明要与时俱进,喝茶品茶的标准,一样要与时俱进。

在古人那里,茶可以是苦涩的。

在现代人这里,苦涩的,或者单苦、单涩的,都不是好茶。

《3》

茶友提过,排除掉冲泡手法的问题,汤感有涩味的,不是好茶。

这话是对的。

涩,是茶多酚在作怪。

我们知道,茶叶里有很多有益的物质,它们存在于茶叶的鲜叶,也就是茶青当中。

这些物质,在茶叶的细胞里大量储存着,各司其职,各有所长。

有负责香气的醇类、醛类、汀类,有负责口感鲜活的茶氨酸、有负责甜味的多糖、当然,也有呈现出涩味的茶多酚和呈现出苦味的咖啡碱。

茶叶的青叶被茶农从茶树上采下来之后,要进行加工。

这个加工的过程,每种茶类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无论哪种加工方式,殊途同归,都是让不好的东西离开,而尽 可能把好的东西留下来。

茶叶的加工方式具体到白茶,便只有萎凋和烘干两道。又简单又简约。但是,却极具技术含量。

白茶的工艺简单,却充分体现了“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物理原理。

越是简单的工艺,越是蕴含着不简单的诀窍。

比如,当白茶茶青被采下来,如果没有及时萎凋,让白茶茶青渥堆在一起,便极有可能让它提前发酵,并且过度发酵,从而生成渥堆味、闷味,尤其重要的是,保留下大量的茶多酚,形成涩味。

另外,萎凋的前期工作——摊晾,也极为重要。

摊要摊得薄,摊要摊得高,摊晾要离地70公分,每筛的摊青重量与厚度有严格的国家标准要求,过厚,便容易让茶青失水过慢,青叶内部温度过高,多余的茶多酚被部分保留下来,让茶汤里充满涩味。

还有一个重要并且是大家容易忽视的因素,就是茶叶的叶脉受损、水分散失的通道不顺,比如青叶被大量弯折、扭曲、积压,也会导致水分和茶多酚离开得慢,离开得不够多,从而影响茶青的萎凋,令茶汤呈现出涩味。

总之一句话,茶汤里有涩味,排除掉冲泡手法的因素,排除掉冲泡时坐杯这些外因,便只有一个可能——制茶工艺不到位,萎凋时水分和茶多酚蒸发得不顺畅,没有顺利而大量地离开青叶所致。

《4》

关于能反应一款茶品质好坏的因素,提问的茶友还提及了另一个,叶底。

他说,叶底闻着不舒服,是不是也是茶叶质量不好。

这个问题,村姑陈认为,要分两方面来看。

叶底的气味,定然是可以体现出一款茶的工艺特征的。当然,若有工艺上的缺陷,也能在叶底里看出来,或者摸出来。

如何看,如何摸,以后的文章里会写。

今天单论茶友提及的,叶底闻起来气味不舒服的问题。

首先,不舒服这个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一些气味,是正常的气味,却带有争议性质,所以不能单凭一个人两个人或者一群人,认为这种气味闻起来不舒服,就主观认定这款茶不好。

比如热带水果榴莲,它的正常气味,便是非常难闻的,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它香,有人却认为它奇臭无比。

比如臭豆腐,它是豆腐重度发酵的产物,它的气味,它正常情况下的气味,也是极具争议的。有人认为它臭得要命,有人却闻之而唾液横飞,非大快朵颐不可。

还有福州人特别喜欢吃的酸笋,又称臭笋,是用新鲜竹笋与清水发酵而成的一种食物,常常在煮鱼的时候,与鱼同煮,食汤食鱼,堪称美味。但这种腌制过的笋,不管是汤还是笋本身,便有人认为香,有人认为极度恶臭。

故而,茶友说叶底的气味难闻,这带有太强烈的个人认知色彩,不能成为认定一款茶工艺好坏的依据。

因为,也许另一帮人闻过这款茶的叶底,反而认为是香的,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叶底里,确实隐藏着一泡茶工艺的密码,也确实能通过闻叶底,来闻出一款好的好坏。

怎么闻呢?

《5》

主要闻叶底的气味。

闻三次。

先是出汤后马上闻。

在第十冲之后,普通一点的白茶,比如室内萎凋、产区为平地的白茶,基本上就味淡香尽了,油尽灯枯了。

此时,出汤后,马上揭盖闻香,凑上去,闻那热乎乎的白茶叶底,看是什么香型,什么香气。

如果闻到的,是一股正常的植物叶片气味,一股类似于南方人夏天煮的凉茶的气味,或者是淡枣香、淡花香,恭喜你,这是一款 工艺的好白茶。

如果闻到一股发酵后的味道,甚至闻到一股重度发酵后生成的酸味,那么,很遗憾,这泡茶的工艺,便不太好。

第二次是在出汤后1-3分钟,在盖碗微凉之后闻叶底。

这是中调。

沸点介于中间的一些物质,此时会挥发出香气。

如果在中调里,闻到的是植物叶子正常的味道,或者是包粽子的竹叶的香气,或者是水煮干荷叶的香气,那么,这泡茶的工艺,还是蛮正常的。

而如果你闻到的,是一股臭味,比如说臭水沟附近的味道,下水道附近的味道,或者潮湿发霉的味道,或者地下室的味道,那么,这茶,工艺肯定不好。

第三次闻叶底香,是在第十冲出汤后10分钟左右。

闻叶底彻底冷却下来后的味道。

这时候,便是它最真实的体现了。此时的味道,香便是香,臭便是臭,不再会混淆,一闻便了然。

此时,好工艺好产区好储存的白茶,会呈现出植物的药香,草药香,竹叶香荷叶香,高品质的老白茶饼会呈现出淡枣香。

而品质不好的白茶,则会呈现出臭味,重度发酵后的那种臭味。间或带着霉味、酸味等异味。

《6》

汤感,是白茶的华美霓裳。

叶底,是白茶的底牌密码。

我们闻香,尝汤,是在感受白茶的美好与动人。

我们闻叶底,却是在窥探白茶的工艺与出身。

有些人,出门在外的时候,外表光鲜,回到家却蓬头垢面。

而有些人,在家和不在家,一样打扮体面,举止优雅。

,是一种能力,它伴随在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中,它同样贯穿于一泡茶的始终。

拥有香清甘活的好茶汤,是好白茶。

而拥有同样香气清雅的好叶底,更加是好白茶。

真正的好茶,除了汤水好,叶底,也一样很棒!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ly/11454.html


冀ICP备2021024884号-8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