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治白癜风 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451.html温江“滴窝油”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生产了,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曾经,温江“滴窝油”风光无限,被誉为酱油中的“爱马仕”,入选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过,原有的30多家生产厂现在只剩下4家了。市面上,市民越来越难以找到温江“滴窝油”的踪影,各类广式酱油调料则占到了在售产品的半数以上。7天前,成都市食药监局联合温江区及郫县食药监局,组织包括温江酱油生产厂家在内的12家成都本土调味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南下广州考察取经,寻找自身差距,以重塑竞争力。
原先酱油中的“爱马仕”销售火爆
在广州“致美斋”的曲房前,作为温江酱油 厂家的老板,杨永昌迫不及待地推开了紧闭的房门,他想要看看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厂家是怎样做酱油的。今年52岁的杨永昌,接触酱油已有28年时间。他抓起一把制作过程中的豆子,放到鼻尖闻了闻后发出感叹,“这豆子不便宜啊!”
杨永昌记得,当初,温江酱油在市场上简直火得很,一度火到需要县长签字才能买到。
“春流牌”温江滴窝油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厂长冉光涛说起滴窝油复杂费时的制作过程头头是道:关键步骤包括棒敲制曲、蒸料、木架机压渣等。主要原料是优质非转基因*豆,制作设施仅有竹匾、箩、缸、木榨床等简单工具。成熟酱胚遇冷回润产生的汁液,顺缝滴入窝内,生产周期大约需要1年时间,温江酱油因此又被称为“滴窝油”,价格不菲,号称酱油中的“爱马仕”。
“温江酱油保宁醋”,这句话道出了当年温江酱油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初,温江酱油销售最为火爆。在当地,温江酱油卖0.12元/斤,一出温江更是身价陡涨,每斤要卖0.2元以上。“每天开着手扶拖拉机往外卖酱油,至少七八百斤。”杨永昌说,那时一天利润有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好几个月的收入。就算厂里满负荷生产,找杨永昌拿货的商家仍需排队登记,至少隔一两天才能拿到酱油。
伴随温江酱油销售的火爆,-年,温江一下冒出30来家酱油厂。即便如此,整个成都市场上,温江酱油仍供不应求。“每天在成都人民商场都是排队买酱油,酿造厂每天都要送去几车货。”温江区农发局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
现在成都市面广式酱油超半数
年,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入选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酱油头一次荣登成都“非遗”名录。然而在荣誉的背后,则是温江酱油持续已久的颓势。年,原来鼎盛时的30多家酱油厂只剩下8家。现如今,温江酱油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了。
连日来,成都晚报记者走访了市区内多家超市,发现品牌酱油加起来至少有40种。其中,成都本土品牌仅“大王”比较常见,还有就是“千禾”“中坝”等川内品牌。在酱油销售区内,广式酱油占比超过50%,大多为“李锦记”“海天”这两个品牌。多家超市的店员均表示,没有温江酱油在售。
“广式酱油企业让酱油实现了功能性区分,早已进入调味品的另一个时代。”以酱油起家的杨永昌在认清温江酱油“兵败”的原因后,已改变了经营方向,他的公司现在每年产值万元,酱油的份额只占约3成。“想靠酱油赚钱已经不太现实,留下一部分更多的是因为对它有感情。”杨永昌回味着小时候酱油拌在碗里的美好味道……
他山之石
食药监组团成都企业南下向 企业取经
“受到冲击的不止温江酱油,成都整个调味品市场都受到沿海大型企业调味产品的冲击。”成都市食药监局生产监管处副处长钟昭说,目前成都调味品企业共有来家,其中,豆瓣企业有近家、酱油企业11家,它们年产值加起来约亿元,而广州“海天”一家年产值就高达亿元。
钟昭认为,成都调味品企业发展受限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管理思路、工艺设备、品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因素。本次市食药监局联合温江区食药监局及郫县食药监局带队前往广州,这是近年来成都本土调味品企业 规模的一次南下考察取经活动,目的是让包括温江酱油生产厂家在内的12家企业,能从国内 调味品生产企业身上吸取营养,找出自身发展的短板。同时,成都市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和落实调味品生产企业提档升级计划,希望能够让成都调味品生产企业重塑竞争力。
多元化销售淘宝上开旗舰店
“致美斋”是广州当地知名调味品品牌,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其前身是中国四大酱园之一。目前,该品牌年产值为3亿多元,主要以生产酱油、醋为主。
“致美斋”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致美斋”的发展也面临挑战,包括场地小、受同类产品冲击等。对于如何冲破束缚,该负责人以“致美斋”自身为例说,主要是得益于创新。产品创新方面,从原来只有酱油到现在有酱油、醋、饮料等多个类别、60多个品种;消费群体创新方面,将45岁以上的调味品主力消费群体扩大至年轻人,推出方便快捷的复合型调味品,如加水即能使用的火锅底料;行销创新方面,在淘宝上开旗舰店,通过网络拓展销售渠道。
在听对方介绍情况时,杨永昌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着。他对企业文化建设部分尤其感兴趣,他表示,“想要让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将品牌竖立起来至关重要,这是我们现在缺乏的东西。”
道工序保证质量标准统一
“海天”是目前全球 的调味品生产企业,产品包括8个大类、多个品种,目前年销售突破了亿元。在“海天”厂内专门用于参观的区域,通过专人解说、现场参观、3D电影等方式,参观者能够了解从一颗*豆到变为一滴酱油的全过程。厂房里,除了偶尔飘来的一股酱香外,这里实施的是全管道封闭生产、运输,看不到任何酱油的身影。
在路过5层楼高的巨型立体晒罐时,杨永昌等10来个成都企业代表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这是啥材质?”“能挡雨又能透进光。”“这比传统瓦缸干净多了。”
“海天”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天”产品可追溯到多年前,至今仍以生产酱油为主,0亩地的厂区用于酱油酿造生产。事实上,“海天”也有至少半年的酿造周期,但其中的区别在于,该公司光原料晒池就相当于3个“鸟巢”大小,这样可保障基础需求量。此外,“海天”使用玻璃纤维立体晒罐,解决了传统酿造受天气因素影响的问题。“海天”酱油出厂前全部要经过道工序,这能保证统一的质量标准。
“后期生产、管理大概有0人,研发团队占到多人。”该负责人表示,研发团队主要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包括从最传统的露天酿造到现在全封闭管道输送方式,都是创新发展而来的,“通过现代科研手段,一步步解决传统工艺所遇到的现代问题。”
查找原因
厂家自我把脉:周期长产量少价格高
对于温江酱油从“贵族”到“没落”的变化,生产厂家近年来一直在找原因。首先,温江酱油生产过程依靠老师傅的手艺,“生产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注定了产品只能走下坡路。”杨永昌说,温江酱油质量参差不齐,竞争力越来越弱。
其次,温江“滴窝油”生产周期长。“靠天吃饭,气候直接影响产量。”冉光涛介绍,“滴窝油”生产工艺以自然晒制为主,春季投料时把上好的*豆洗净、浸泡、闷蒸,之后经过拌料、木架制曲、自然酵化等过程,制成的酱料10天要人工掀酱1次,其间还要经过6-8个月的日晒夜露,形成酱胚后再装入木桶内。如果严格按这种流程生产,历时将长达1年左右。7年,经过两年多的工艺研发,杨永昌将“滴窝油”生产周期缩短为半年左右,可这对于越来越追求快节奏的消费者来说仍显得太久了。目前,他的厂已是温江酱油生产企业中 的一家,但现在每年生产的“滴窝油”也不到10吨。
生产成本决定产品最终价格。杨永昌介绍,酱油分为酿造、配制两类,传统酿造工艺下1吨酱油生产成本为1元,配制酱油1吨成本仅1元,这使得两类酱油的最终价格相差悬殊。比如,他的公司生产出的一瓶g“滴窝油”要卖30多元,而同样重量的一瓶配制酱油仅卖几元最多十几元,“我们的价格有几个人愿意买?现在基本上都是拿来送礼,不是作为平常家庭使用。”
主管部门诊断:
影响力仅限于成都及周边
“温江酱油曾经有过辉煌,但现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温江区食药监局生产监管科科长李保清说,目前,温江仅剩酱油生产企业4家,其中3家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另外1家为订单式生产。这4家企业各类产品一年的总产值2亿元左右,其中“滴窝油”仅占极少部分。
客观地说,制约温江酱油企业发展的因素比较多。李保清分析,首先是品牌,温江酱油历史悠久,但影响力仅限于成都及周边,在全国范围并无优势可言,没有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品牌。其次是价格无优势,这造成温江酱油在中低端市场也缺乏较强的竞争力。第三是成本,原料采购价高,加上生产周期长,总体生产成本被抬高了。此外,传统温江酱油质量不够稳定,生产设备实施、管理理念也存在“老旧”的问题。
栏目/地方通原载/成都晚报
编辑/罗方美朱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nj/1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