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味为中药“五味”之一,《尚书·洪范》曰:“润下作咸”。咸味的主要功能为“能软”、“能下”、“咸入肾”、“咸走血”。
酱油,味甘咸,性平,和中、润下、养阴、清热。甘则能缓,且入脾养胃;咸则能下,可下气,降逆。
《本草纲目》:“以面豆拌罨成黄,盐水渍成之。伏造者味浓,秋油则味薄,陈久者入药良。味咸性冷,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涂汤火伤,多食发嗽作渴。解食作胀,以陈年酱油饮少许,即消。中轻粉毒,以三年陈酱油化水频漱之(集简方)。
药性考:摩风瘙腰膝痛,开胃暖脏,止呕哕,解菜蔬毒。”
降逆止呕
凡因伤酒呕吐,以酱油冲开水饮止吐有效,乃咸味润下之功。孕妇初结胎,漾漾欲呕,胃中不舒,饮酱油汤以止吐亦有效。
《归砚录》:“山妻将娩,已见红矣,胎忽上冲作呕。夤夜事急,余以酱油和开水一钱与服,咸能润下,果入口即安。”
《随息居饮食谱》:“治胎气上冲,及虚逆呕吐,好酱油开水调服”。酱油由豆子或小麦发酵而来,本身存有谷物的生生之气,善养荣卫。当胎气上冲时,一般降逆之品恐伤胎元,酱油性质平和,润下的同时能养脾胃,遂孙真人才明言,以酱油和开水调服。
和中开胃
酱油采用发酵工艺,又因味鲜美,能进一步鼓动脾胃功能,帮助运化,当中焦呆滞,食欲减退时,稍稍食之有开胃之效。
外敷疗疮
酱汁是酱的精华所在,极具油润之性,还有滋润养阴之效,修复汤火烧灼后的皮肤。汤火烧灼还未成疮时,火热之毒尚在皮肤表层的络脉,造成局部络脉不通,灼热疼痛,这时未入经成瘀,烧灼面积尚小,可以用豆酱汁外敷以救急。
药用时需要注意,要选择自然发酵无添加的酱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ms/1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