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

生抽老抽味极鲜酱油那么多,到底该怎么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

经常做饭的人,灶台和橱柜里总是堆满了瓶瓶罐罐,很多都是酱油。

淡酱油,深酱油,极鲜味,白酱油,蒸鱼酱油,寿司酱油...酱油简直是调味行业的半壁江山。

超市里,酱油会占据一整个货架,各种品牌名称和促销活动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挑选一瓶合意的酱油本不应该如此困难。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选择酱油。

酱油是什么?

俗话说:开门早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古代,这个“酱”大概指的是黄酱、面酱,但近百年来,它指的是酱油。

酱油是由蛋白质原料(大豆和豆粕)和淀粉原料(小麦和麸皮)发酵而成的调味品。据史料记载,最初的酱油是酱油的衍生物。

用于发酵酱油的酱罐

早在多年前的周朝,当时的人们就用鱼、虾、肉、谷物等原料,经过一系列处理,制成“糖”,即肉酱。

当时的肉酱弥足珍贵,是帝王贵族的佳肴。慢慢的,普通人也找到了做酱的替代品——黄豆。

汉朝时,中国人开始用大豆做酱。东汉王充的《论衡》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豆酱的文献记载。

古代做豆酱的手艺和今天没什么区别。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中记载了当时豆酱的制作过程。首先,将大豆蒸熟,然后加入菌种、盐和香料,在罐子里发酵成糊状。

《齐·姚敏书》还记载了一种制作调味酱的方法,用盐代替盐,最后制成的是一种半液态的调味酱。然后过滤,过滤后的汁液称为“清汁”或“清酱”。清酱是酱油的前身。

“清酱”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换句话说,在东汉和三国时期,酱油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调味品。

到了宋代,出现了“酱油”这个词。南宋林鸿写《山居清供》,有几个菜是用“酱油”作调料的,如《山居三酥》:嫩竹笋、香菇、枸杞头用盐汤煮,用香油、胡椒粉和少许盐煮,拌以酱油和醋...

明清时期,酱油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调味品,我们所熟悉的一些老式调味品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比如广州的知味斋、北京的六必居等。

酱油在日本料理中也很重要。

清代除了用酱油这一名称外,还根据古名称之为“清酱”。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多次出现“清酱”二字。在介绍自己的调味经验时,他说:“调整的方法就是应用到不同的东西上...有盐和酱一起用的,有用特清酱不放盐的,有用盐不放酱的。”时至今日,在华北、东北的一些方言中,酱油仍被称为“清酱”。

酱油的独特味道从何而来?

酱油作为调味品,最明显的味觉特征是咸,但与盐相比,酱油更鲜、更香。是什么塑造了酱油的独特味道?

这要从酱油的酿造说起。酱油诞生至今两三千年,酿造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黄豆泡发蒸熟,小麦高温烘烤磨成粉。只有它们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米曲霉。除了制作酱油,米曲霉还可以用来制作味噌、黄酒和清酒,也被称为日本的“国菌”。

将大豆、小麦、米曲霉充分混合接触,过几天后移至酱油缸中,发酵酿造数月。酿造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盐水,因为米曲霉的生长需要水,也因为盐可以控制米曲霉的快速生长,抑制其他细菌的繁殖。

在漫长的酿造过程中,米曲霉将大豆蛋白分解成氨基酸,创造出独特的风味。小麦中的碳水化合物被米曲霉分解成糖,使酱油又香又甜。

有时候在原料的混合阶段会加入乳酸菌和酵母菌,会产生乳酸和酒精。所有这些产品在几个月后再次发酵分解,最后产生无数增强酱油风味的物质。

并且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共同构成酱油的颜色。

酱油酿造时,经提取原汁、混合、上色、调味、杀菌后即可投放市场。

市面上的酱油做广告时,一般都会宣传其日晒时间,有的说是天,有的说是天。这和酱油质量有什么关系?

按照古代的方法酿造酱油,讲究“春曲、夏酱、秋油”,酿造酱油至少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清代王世雄的《趣味生活饮食谱》说:“用酱油只有在滤油的时候才合适。当它在太阳下暴晒三天后,在阳光明媚的夜晚就会暴晒。深秋第一个赢,叫秋油,也就是母油。调和食物,荤素皆宜。”

清代食谱《调鼎集》中甚至说:“酱油越老越好,留十年者为优。”所以酿造时间越长,酱油中的风味物质越多,口感越丰富。

酱油的质量与发酵时间密切相关。

目前国内酱油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盐固态发酵,一种是高盐稀发酵。

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低盐固态发酵持续时间为15~45天,高盐稀发酵持续时间为3~6个月,高盐稀发酵酱油发酵时间更长更充分;

②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以大豆和麸皮为原料,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以大豆和小麦为原料,后者更好。

因此,在同档次产品中,高盐稀发酵酱油的口感更好。

酱油和酱油是什么?

在酱油的制造和使用上,南北方有着不小的差异。

酱油已经成为过去。

以前北方多采用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现在仍有销售。商品名一般叫酱油或酱油。在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多采用高盐稀发酵酱油,生抽、老抽、老抽都属于这种工艺。

现在,酱油、酱油也进入越来越多北方人的厨房。两者有什么区别?

酱油发酵后会提取浸出液。第一次提取叫头油提取,然后取原料继续发酵。第二次萃取是第二次提油,第三次萃取是第三次提油。

左边是酱油,右边是酱油。

按比例混合,就成了酱油。油的比例越高,酱油的质量越好。酱油一般用于凉菜、炒菜的调味,或者直接蘸食。

酱油进一步加工浓缩,得到酱油。与酱油相比,酱油颜色更深,粘性更大,适合给菜肴上色。

很多厂家为了增强酱油的着色能力,会在酱油中添加焦糖色,还会开发草菇酱油、冰糖酱油等产品。

酱油的秘密就藏在配料表里。

超市里酱油的品牌、档次、广告让人目不暇接,在促销员促销的轰炸下,选择酱油并不容易。

网上有很多所谓的“经验”,教你通过看、闻、摇来鉴别酱油。实践中,大部分都不靠谱。其实只要看懂配料表,挑酱油一点都不难。

首先根据个人口味和使用习惯,确定自己需要的是高盐稀发酵酱油还是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每瓶酱油都有明确标注。

接下来可以仔细观察配料表。在很多酱油配料表中,除了水、大豆、小麦、盐之外,还有谷氨酸钠、苯甲酸钠、5-肌苷酸二钠等很多难以理解的名字。

名字虽然复杂,翻译下还是很好理解的:

谷氨酸钠=谷氨酸一钠

焦糖色=着色剂

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防腐剂。

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增味剂。

三氯蔗糖、安赛蜜和甘草酸三钾=甜味剂。

这些添加剂使酱油更新鲜,酱油更容易上色。虽然酱油品牌不同,但配料表都差不多。

此外,还有一些添加剂可以改变酱油的口感和质地,生产出不同口味的酱油。比如多加点糖,可以做出咸甜口味的清蒸鱼和酱油;加入虾、糖、高粱酒等。,生产具有苏州特色的虾仁酱油。

当然,现在很多高端酱油都贴着“零添加”的标签,配料表里只有水、大豆、小麦、盐四种成分。这时候就要看它用的是什么大豆了。

酿造酱油的大豆一般有两种:黄豆和脱脂黄豆。大豆是整粒大豆;脱脂大豆其实就是豆粕,是大豆油提取的副产品。其价格低于大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但由于脂肪的存在,整个黄豆能最大程度的保留风味物质,做出来的酱油更香。

另外,“零添加”看起来很健康,但是酱油不是可乐,开一瓶也不会很快就喝完。没有防腐剂,酱油可能会变质。所以很多“零添加”的酱油会增加含盐量,延长保质期。

然后,酱油瓶上有两个重要信息:品质等级和氨基酸态氮含量。

质量等级根据每ml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确定。酱油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氨基酸态氮。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质量越高,鲜味越浓。

简单来说,等级越高的酱油越好吃。

但如果在酱油中添加味精(谷氨酸钠),也会增加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所以要谨慎区分。

看到这里,我基本就知道一瓶酱油的好坏了。最后,要注意酱油是“佐餐用”还是“做菜用”。配餐用的酱油可以拌凉菜吃,也可以直接蘸着吃,做菜用的酱油要煮熟加热后才能吃。

没有酱油,很多好吃的菜都会大打折扣。

世界上最美妙的味道之一,就是炒菜的时候滴上酱油。酱油中的物质遇到高温,瞬间发生美拉德反应。这时,锅里飘出的香气令人着迷。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北到南的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差异很大,但对酱油的热爱却是共同的。

在东北,酱和酱油是日常餐桌上必备的。猪肉炖粉条、鸡肉炖蘑菇等东北特色都是不用酱油调味的。

在上海,“酱油”、“老抽”又叫“红酱油”、“白酱油”。他们一起创造了当地著名的菜肴,如草头圈和红烧肉。

在离上海近的浙江,很多和烟、酱有关的菜都离不开酱油,比如酱鸭、酱肠、卤水等。

在东南沿海的厦门,闽南人吃海鲜最讲究“鲜”字。对许多鱼来说,最好的陪衬是酱油。酱油的咸味被水稀释渗透到鱼里,恰到好处地改善口感,挂出鲜味,当地称之为“酱油水”;

在粤菜中,酱油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肠粉、水煮大白菜、菜头饭、清蒸鱼、酱鸡,都是用一勺特制的酱油来蘸,甚至连荔枝、芒果、西瓜等水果也可以蘸酱油吃。

川菜擅长调味,这也给了酱油很大的发挥空间。川菜中的酱油多用于着色和提鲜,如麻婆豆腐、红烧肘子等。,而酱油是菜肴蘸水必不可少的。

甜酱油是云南菜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云南风味的来源之一。甜酱油是在咸酱油的酿造过程后加入麦芽糖、茴香籽、八角和草果的提取物制成的。汪曾祺先生念念不忘的昆明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只有蘸上甜酱油才有那种味道。

无论哪里的地方美食,酱油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煮山珍海味,陪穷人一无所有地吞米。

如果说吃酱油有什么禁忌的话,那就是含盐量太高,不要吃太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mandm.com/mdms/15945.html


冀ICP备2021024884号-8
当前时间: